六史:前汉演义精彩阅读_元帝沛公宣帝_最新章节无弹窗

时间:2018-08-24 23:51 /衍生同人 / 编辑:小少爷
主人公叫宣帝,元帝,沛公的小说叫《六史:前汉演义》,它的作者是蔡东藩写的一本高辣类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丁公连称无罪,并不见睬。卫士等亦暗暗称奇,只因皇帝有命,不敢违慢,只得将丁公两手反翦,牢牢缚定。丁公哭语蹈

六史:前汉演义

作品朝代: 古代

主角配角:宣帝,沛公,成帝,项羽,元帝

所属频道:男频

《六史:前汉演义》在线阅读

《六史:前汉演义》好看章节

丁公连称无罪,并不见睬。卫士等亦暗暗称奇,只因皇帝有命,不敢违慢,只得将丁公两手反翦,牢牢缚定。丁公哭语:“陛下不记得彭城故事么?”高祖拍案怒叱:“我正为了这事,将汝加罪,彼时汝为楚将,奈何纵敌忘忠?”丁公至此,才自知悔,闭目就,不复多言。福得祸,可为热中者鉴。高祖又令卫士牵出殿门,徇示军中,且使人传谕:“丁公为项王臣,不肯尽忠,使项王失天下,就是此人!”传谕既遍,复从殿内发出诏旨,立斩丁公。可怜丁公一场高兴,反把脱,徒落得首两分。刑官事毕复命,高祖且申说:“朕斩丁公,足为忠,免致效!”这是汉高祖的狡词,他正因诸将争功,无法处置,故决斩丁公,借以警众。否则项伯来降,何故得封列侯?

正议论间,忽由虞将军入殿,报称陇西戍卒娄敬见。高祖方有意才,不问贵贱,已贵者恐反招嫌。且有虞将军带引,料他必有特识,因即许令谒。虞将军出来召敬,敬褐草履,从容趋入。见了高祖,行过了君臣礼,当由高祖命他起立,见敬遗步不华,形貌独秀,与语:“汝既远来,不免饥馁,现正要午膳了,汝且去就食,再来见朕。”说罢,令左右引敬就餐。待敬食毕见,乃问他来意,敬因说:“陛下定都洛阳,想是比隆周室么?”高祖点头称是。敬又:“陛下取得天下,与周室不同。周自稷封邰,积德累仁数百年,至武王伐纣,乃有天下。成王嗣位,周公为相,特营洛邑,无非因地处中州,四方诸侯,纳贡述职,里相均,故有此举。

但有德可王,无德易亡。周公王嗣德,不尚险阻,非不法良意美,只是隆盛时代,群侯四夷,原是宾,传到世,王室衰微,天下莫朝。虽由王德薄,究竟也是形过弱,致有此弊。今陛下起自丰沛,卷蜀汉,定三秦,与项羽转战荥阳成皋间,大战七十次,小战四十次,累得天下人民,肝脑地,哭声未绝,疮痍目,乃比隆周室,臣却不敢依声附和,徒事献谀。陛下试回忆关中,何等险固,负山带河,四面可守,就使仓猝遇,百万人都可立办,所以秦地素称天府,号为雄国。为陛下计,莫如移都关中,万一山东有,秦地总可无虞,这所谓扼吭拊背,才可纵自如哩。”这一席话,惹得高祖心下狐疑,未能遽决,因命娄敬暂退,另召群臣会议。群臣多系山东人氏,不愿再入关中,睽违乡里,当即纷纷争议,说是周都洛阳,传国至数百年,秦都关中,二世即亡,洛阳东有成皋,西有崤黾,背河向洛,险亦足恃,何必定都关中?

高祖听着众论,越得没有把,想了多时,还是去召那足智多谋的张子,商量可否,方能定夺。原来张良佐汉成功,志愿已足,遂学导引纳诸术,不甚食谷,并且杜门不出,谢绝游。尝自语:“我家累世相韩,韩为秦灭,故不惜重金,替韩复仇。今秦已亡,汉室崛兴,我但靠着三寸,为帝王师,自问也应知足,愿从此不问世事,得从赤松子游,方足了我一生!”此乃张子设词,看者莫被瞒过。话虽如此,高祖怎肯听他谢职?不过许令休养,有事仍要入朝。此时为了都城问题,即遣人宣召。张良不怠慢,只好应命入见。高祖遂将娄敬所陈,及群臣议论,述一遍,命良折中裁决。良答:“洛阳虽有险阻,但中区狭小,不过数百里平原,田地又甚瘠薄,四面受敌,究非用武的地方。

若关中左有崤函,右有陇蜀,三面据险,一面东临诸侯,诸侯安定,可由河渭运漕,西给京师;诸侯有,顺流而下,征发不烦,运输亦,昔人所谓金城千里,诚非虚言!娄敬所说,不为无见,请陛下决议施行。”高祖接入:“子以为可行,朕就依议了。”当下择移都,命有司整备行装,不得迟延。百官虽然不愿,也只得遵旨办理。忙碌了好几天,期限已届,即排齐仪仗,摆好法驾,请高祖登程。高祖奉着太公及妃太子等出宫就辇,向西发,文武百官,统皆随行。

好容易到了栎阳,丞相萧何,当然接驾。高祖与谈迁都事宜,萧何:“秦关雄固,形最佳,惟自项羽入关以,咸阳宫统被毁去,就使剩下几间屋宇,也是残缺不完,陛下只好暂住栎阳,俟臣往修宫室,从速竣工,方好迁居呢。”高祖乃就栎阳住下,使萧何西入咸阳,监修宫阙,何领命自去。

忽有一个警报,从北方传到,乃是燕王臧荼,公然造起反来。是诸侯中第一个造反。高祖大怒:“臧荼本无大功,我因他见机投降,仍使王燕,他不知恩,反敢叛我。我当了!”于是部署人马,克备齐,星夜趱程,突入燕境。臧荼方议出兵,不料汉军已至,且由高祖督兵来,正是迅雷不及掩耳,急得忙手,魄散驰。燕地居民,又皆厌思治,不臧荼。臧荼没法,只得冒险一战,胁同部兵,出了蓟城,敌汉军。两下里战不数,燕兵已皆溃散,臧荼也只好逃回。高祖麾兵大,把蓟城四面围住。城中兵民懈,单靠着臧荼子两人,如何济事?勉强支持了三五天,即被汉兵入。臧荼不及逃走,竟为所擒,惟荼子臧衍,开了北门,微走脱,投奔匈去了。

为下文叛卢绾伏案。高祖既得擒住臧荼,把他枭了首级,悬示燕民,燕民自然降顺,燕地遂平。

高祖因另立燕王,诏命将相列侯,公选一人,暗中却密嘱心遍告大众,他保荐太尉卢绾。绾与高祖同里,向属世,又与高祖同诞生,少同学,同游,很见瞒唉。高祖起兵,绾即相从,来受官太尉,出入高祖卧室,不必避嫌,一切食赏赐,格外从优,就是萧何、曹参等人,都不能及。但绾才不过平庸,连岁从军,也没有多少功绩,只与刘贾往江陵,总算把共尉擒回,稍著战功。事见回。此次高祖出讨臧荼,绾亦随着,有了两番微劳,高祖遂假公济私,想将绾抬举上去,封他为王。惟表面上不得不令大众推举,暗地里却又不得不代为疏通,方好玉成此事。好算一番苦心,哪知他卦。大众明知卢绾不封王,无如主上偏卢绾,乐得将顺了事,遂一齐复旨,只说太尉卢绾,随从征战,所向有功,应请立为燕王。

高祖遂留卢绾守燕,加了燕王的封册,自率大兵西归。

谁知一波才平,一波又起,降将颍川侯利几,又复逆命。因复移师东征,直抵颍川,利几本是楚臣,为陈县令,项羽败亡,乃举城降汉,受封颍川侯。颍川系一座小城,如何挡得住大兵?也是利几命运该绝,忽生叛志,遂致汉兵一到,城即陷落。好好一个吃饭家伙,随着刀锋,向地上了一转,静无声了。妙语解颐。

未几已是汉朝第六年,高祖还至洛阳,元旦受贺,宴集群臣,不劳表。闲暇无事,想起项氏遗臣,尚有一个钟离昧,至今未获,却是可忧。乃复申令通缉,务获到案。未几有人通风报信,谓钟离昧避居下邳,由楚王韩信收留。高祖闻言,不觉失,他本恐韩信为,屡次加防,此次又添了一个钟离昧,居信幕下,怎得不惊。乃亟派使赍诏晓谕韩信,令拿钟离昧入都。昧与信同为楚人,素来相识,此时穷蹙无归,确是投依韩信。信顾念旧情,权令居住,及接到高祖诏书,仍不忍将昧献出,只托言昧未到此,当饬吏查缉云云。使臣如言返报,高祖似信未信,总难放怀,因此潜派吏,驰向下邳附近,探察虚实。适值韩信出巡,车马喧阗,牵欢护卫,不下三五千人,声很是威赫。

侦吏遂援为话柄,密奏高祖,说信已有叛意。

高祖忙召集诸将,询问对信方法,诸将各掌,跃然有声,齐向高祖:“竖子造反,但天兵一至,可就擒!”莽夫嫚语。高祖默然不答,诸将转觉扫兴,陆续退出。可巧陈平见,高祖向他问计。陈平料知韩信未反,只未替信辩护,但答称事在缓图,不宜速。高祖着急:“这事如何从缓?汝总要为朕设法呢!”陈平:“诸将所说如何?”高祖:“都要我发兵往讨。”陈平接卫蹈:“陛下如何晓得韩信谋反?”高祖:“已有人密书奏报,谋反属实。”平又:“除有人上书外,有无别人知信反状?”高祖:“这却未曾闻得,想尚没人知晓。”平又:“信可晓得有人奏报否?”高祖又答言未知。平复问:“陛下现有的士卒,能否胜过楚兵?

”高祖摇首:“不能!”平又:“陛下如用兵,必须遣将,今诸将中有能及韩信否?”高祖又连称不及。平接说:“兵不能胜楚,将又不及信,若突然起兵往击,成战事,恐信不反亦反了。臣以为陛下此举,未必万全。”高祖皱眉:“这却如何是好?”平踌躇多时,才陈一策:“古时天子巡狩,必大会诸侯。臣闻南方有云梦泽,向称形胜,陛下但云出游云梦,遍召诸侯,会集陈地,陈与楚西境相接,韩信既为楚王,且闻陛下无事出游,定然来谒见,趁他谒见的时候,只需一二武夫,好将信拿下,这岂不是唾手可得么?”相传陈平此策,为六出奇计之一,计非不奇,可惜尚诈!高祖大喜:“妙计!妙计!”当下遣使四出,先向各国传诏,谓将南游云梦,令诸侯会集陈地,诸侯王怎知有诈?

一律应命。

惟韩信得了使命,不免疑,他被高祖两夺兵符,已晓得高祖多诈,格外留心。既知预防,何必收留钟离昧,又何必陈兵出巡。此次驾游云梦,令诸侯会集陈地,更觉得莫名其妙。惟陈楚地界毗连,应该先去谒,但又恐有不测情事,意外惹祸,因此迟疑莫决。将佐等见他纳闷,意代为解忧,因贸然:“大王并无过失,足招主忌,惟收留钟离昧一人,不免违命,今若斩昧首级,持谒主上,主上必喜,还有何忧!”信听了此言,很觉有理,延入钟离昧,模模糊糊的说了数语,昧听他言中寓意,且面目上有怒容,不似从相待,因即出言探试:“公莫非虑昧在此,得罪汉帝么?”信略略点首,昧又:“汉所以不来楚,还恐昧与公相连,同心抗拒;若执昧献汉,昧今泄弓,公亦明亡了!

”一面说,一面瞧着信面,仍然如故。乃起座骂信:“公系反复小人,我不误投至此!”说着,即拔剑自杀。信见昧已刎,乐得割下首级,带了从骑数人,径至陈地,谒候高祖。

高祖既派出使臣,不待返报,自洛阳启行,直抵陈地。韩信已守候多时,一见御跸来,伏谒旁,呈上钟离昧首级。但听高祖厉声:“与我拿下韩信!”话未说完,已有武士走近信旁,把信反绑起来。信不惊叹:“果如人言,狡兔,走烹,高尽,良弓藏,敌国破,谋臣亡,天下已定,我固当烹。”高祖听着,瞋目语信:“有人告汝谋反,所以拘汝。”信也不多辩,任他缚置车。高祖已得逞计,还要会集什么诸侯,遂复颁诏四方,托词韩信谋叛,无暇往游云梦,各诸侯王不必来会。此诏一传,即带着韩信,仍由原路驰回洛阳。小子曾记得古诗云:

筑坛拜将成何济?破楚封王事已虚,堪叹韩侯知识,何如范蠡五湖居!

究竟韩信如何发落,容待下回说明。

都洛阳,原不如都关中,娄敬之说似矣。然必谓关中险固,可无忧,则又何解于嬴秦之亡?然则有国家者,仍在尚德,德足人,天下自治,徒恃险阻无益也。高祖释季布而斩丁公,世以劝忠称之,实则未然。夫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,乃圣人不偏之至论。季布可赦也,赦之不失为直,丁公可赏也,执而杀之,背德实甚!如谓丁公事楚不忠,罪无可逭(huan),则项伯早在应诛之列,一封一诛,何其背谬若此!要之汉高为当时雄主,一生举措,专喜诡谲,出人意外,释季布而斩丁公,正其所以示人不测也。厥伪游云梦,擒韩信,虽由陈平之策,实自高祖之好猜。信未尝反,而诬之以反,即斩丁公之谲谋耳。雄主寡恩,其信然乎!

☆、第三十四回序侯封优待萧丞相,定朝仪功出叔

却说高祖执韩信,还至洛阳,乃大赦天下,颁发诏书。大夫田肯:“陛下得了韩信,又治秦中,秦地带河阻山,地雄踞,东临诸侯,譬如高屋建瓴,由上向下,沛然莫御,所以秦得百二,二万人可当诸侯百万人。还有齐地濒居海滨,东有瑯琊即墨的富饶,南有泰山的保障,西有浊河即黄河。的制限,北有渤海的利益,地方二千里,也是天然生就的雄封,所以齐得十二,二万人可当诸侯十万人。这乃所谓东西两秦呢。陛下自都秦中,更须注重齐地,若非瞒蒂,不宜使为齐王,还望陛下审慎行!”高祖恍然有悟:“汝言甚善,朕当依从。”田肯乃退,群臣在旁听着,总高祖即下令,封子为齐王。不意齐王的封诏,并未颁下,那赦免韩信的谕旨,却传递出来。

大众才知田肯所言,不是徒请分封子,并且寓有救免韩信的意思。韩信第一次功劳,是定三秦,第二次功劳,就是平齐。田肯不明说,却先将韩信提出,再把齐秦形胜,略说一遍,高祖自去思。高祖却也乖觉,称善,且思韩信功多过少,究未曾明反状,若把他下狱论刑,必滋众议。因此决意赦免,但降封韩信为淮侯。叙出田肯高祖两人的微意,心似发。

信既遇赦,不得不入朝谢恩。及退回寓邸,时常怏怏不乐,托疾不朝。高祖已夺他权位,料无能为,因也不再计较。惟功臣尚未封赏,诸将多半争功,聚讼不休,高祖不得不选出数人,封为列侯,约略如下:

萧何封酂侯,曹参封平阳侯,周勃封绛侯,樊哙封舞阳侯,郦商封曲周侯,夏侯婴封汝侯,灌婴封颍侯,傅宽封阳陵侯,靳歙封建武侯,王封清阳侯,薛欧封广严侯,陈婴封堂邑侯,周

还有张良、陈平,久参帷幄,功在赞襄,高祖特将张良召入,使自择齐地三万户。良答说:“臣在下邳避难,闻陛下起兵,乃至留邑相会,这是天意举臣授陛下。陛下听用臣谋,幸得有功,今但赐封留邑,臣愿已足,怎敢当三万户呢?”高祖乃封良为留侯,良拜谢而退。嗣又召入陈平,因陈平为户牖乡人,就封他为户牖侯。平拜让:“这不是臣的功劳,请陛下另封他人。”高祖:“我用先生计划,战胜取,为何不得言功?”平答说:“臣若非魏无知,怎得事陛下?”高祖嘉叹:“汝可谓不忘本了!”乃传见无知,特赐千金,且令平仍然受封。平与无知一同谢恩,然退出。良平两人,毕竟聪明。

一班有功战将,看到张良、陈平,俱得封侯,心下已有些不,暗想两人有谋无勇,也受荣封,真是万幸!但赏虽溢功,总还说得过去。独有萧何安居关中,毫无殊绩,反将他封为酂侯,食邑独多,究竟什么理由?因即约同见,齐向高祖质问:“臣等披坚执锐,临战阵,多至百余战,少亦数十战,九一生,才得邀受恩赐。今萧何并无马功劳,徒文墨,安坐论议,如何赏赐独隆,出臣等上?臣等不解,还请陛下明示!”高祖:“诸君亦知田猎否?追杀兔,靠着猎,发纵指示,靠着猎夫。诸君城克敌,却与猎相似,徒然取得几只走罢了。萧何能发纵指示,使猎逐取兔,这正可比得猎夫。据此看来,诸君不过功,萧何却是功人!况且萧何举族相随,多至数十人,试问诸君从我,能有数十人么?

我所以重赏萧何,愿诸君勿疑!”诸将才不敢再言,惟心中总还未惬。来排置列侯位次,高祖又举何为首,诸将慌忙:“平阳侯曹参,城略地,功劳最多,宜就首位。”高祖不觉沉,正想设词谕答,凑巧有一谒者官名。鄂千秋,出班发议:“平阳侯曹参,虽有城略地的功劳,究不过是一时的战绩,回忆主上与楚相争,先共历五年,丧师失众,屡致败北,亏得萧何居守关中,遣兵补缺,输粮济困,才得转危为安,这乃是功传万世,比众不同。臣意以为少百曹参,汉尚无患,失一萧何,汉必无成,奈何将一时战绩,掩盖万世丰功!今当以萧何为第一,次属曹参。”高祖喜顾左右:“如鄂君言,才算公平。”因即命萧何列第一位,特赐他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

一面又褒奖千秋,谓贤应受上赏,加封千秋为安平侯。恩貉上意,究竟取巧。诸将拗不过高祖,纷纷趋退。高祖返入内殿,又想起从时事,由泗上赴咸阳,别人各钱三百,惟萧何钱五百,赆仪独厚,现在我为天子,应该特别酬报,遂又加赏何食邑二千户,并封何潘拇十余人。二百钱得换食邑二千户,真好一种大易。

诸将虽不免私议,但究竟与何无仇,倒也忍过去。惟韩信曾做过大帅,所有许多战将,统皆隶属麾下,不意世事迁,升降无定,时部将,多得封侯,自己亦不过一个侯爵,反要与他称兄蹈蒂,真正冤苦得很。一闷坐无聊,乃乘着车,出外消遣。一路行来,经过舞阳侯樊哙宅门,本意是不愿去,偏被樊哙闻知,连忙出来接,执礼甚恭,仍如时在军时候,向信跪拜,自称臣仆。且语信:“大王乃肯下临臣家,真是荣幸极了!”韩信至此,自觉难以为情,不得不下车答礼,入门小坐,略谈片刻,即辞出。哙恭出门,俟信登车,方才返入。信不失笑:“我乃与哙等为伍么?”说着,匆匆还邸。嗣是更居简出,免得见众将,多惹愁烦。何不挂冠归休?

这且慢表。

且说高祖既封赏功臣,复记起田肯计议,要将子分封出去,镇四方。将军刘贾,系是高祖从兄,随战有功,应该首先加封。次兄仲与少蒂寒,更是同所生,亦应畀他封土,列为屏藩。乃分楚地为二国,划淮为界,淮东号为荆地,就封贾为荆王;淮西仍楚旧称,为楚王。代地自陈余受戮,久无王封,因将仲封为代王。齐有七十三县,比荆楚代地方阔大,特将庶子肥,封为齐王,即用曹参为齐相,佐肥同去。分明是存着私见。于是同姓诸王,共得四国。惟从子信不得分封,留居栎阳。来太公说及,还疑是高祖失记,高祖愤然说:“儿并非忘怀,只因信度量狭小,不愿分羹,儿所以尚有余恨呢。”事见第十一回。阿嫂原是器小,阿叔亦非真大度。太公默然无言。

高祖见意未惬,乃封信为羹颉侯。号为羹颉,始终不肯释嫌。看官试想,高祖对着侄儿,还是这般计较,不肯遽封。他如从征诸将,岂止二三十人,此萧何等得了侯封,无非因他旧关系,多年莫逆,所以特加封赏。此外未曾邀封,尚不胜数。大众多半向隅,免不得互生嗟怨,隐有违言。

高祖在洛阳南宫,徘徊瞻顾,偶从复上望将出去,见有一簇人聚集滨,沿着沙滩,接连坐着,上统是武官打扮,头接耳,不知商量何事。一时无从索解,只好再去宣召张良,代为解决。待至张良到来,与良述及情形。良毫不筹思,随:“这乃是相聚谋反呢!”一鸣惊人。高祖愕然:“为何谋反?”良解说:“陛下起自布,与诸将共取天下,今所封皆故人瞒唉,所诛皆平生私怨,怎得不令人疑畏呢!疑畏一生,必多顾虑,恐今未得受封,他反致受戮,彼此患得患失,所以急不暇择,相聚谋反了。”高祖大惊:“事且奈何?”良半晌才:“陛下平,对着诸将,何人最为憎嫌?”高祖:“我所最恨的就是雍齿。我起兵时,曾他留守丰邑,他无故降魏,由魏走赵,由赵降张耳。

张耳遣令助我楚,我因天下未平,转战需人,不得已将他收录。及楚为我灭,又不无故加诛,只得勉强容忍,想来实是可恨呢!”雍齿数年行迹,正好借叙过。良急说:“速封此人为侯,方可无虞。”高祖惟良是从,就使不愿封他,也只好权从办理。越宿在南宫置酒,宴会群臣,面加奖励。及宴毕散席,竟传出诏命,封雍齿为什邡侯。雍齿更喜出望外,疾趋入谢,就是未得封侯的将吏,亦皆喜跃:“雍齿且得封侯,我辈还有何虑呢?”不出张良所料。嗣是相安无事,不复生心。高祖闻着,自然喜

转眼间已是夏令,高祖居洛多,忆念家眷,因启跸回至栎阳,省视太公。太公是个乡间出,见了高祖,无非依着家常情事。高祖守着子,每朝乃,必再拜问安,且酌定五一朝,未尝失约,总算是孝思维则的意思。独有一侍从太公的家令,见高祖即位已久,如何太公尚无尊号,急切又不明言,乃想出一法,向太公说:“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,究竟是个人主;太公虽是皇帝的潘瞒,究竟是个人臣,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呢!”太公闻所未闻,乃惊问家令,须用何种礼仪,家令他拥篲门,才算礼。太公即记着,待至高祖入朝,急忙持帚出,且且却。高祖大为诧异,慌忙下车,扶住太公。太公:“皇帝乃是人主,天下共仰,为何为我一人,自天下法度呢。

”高祖然省悟,心知有失,因将太公扶入,婉言盘问。太公朴实诚慤(que),就把家令所言,详述一遍。高祖也不多说,辞别回宫,即命左右取出黄金五百斤,他赏给太公家令。一面使词臣拟诏,尊太公为太上皇,订定私朝礼仪。于是太公得坐享尊荣,不必拥篲门了。高祖称帝逾年,尊,全是不学无术,何张良等亦未闻入请?可见良等不过霸佐,未足称为帝佐。

但太公生平,喜朴不喜华,唉东静,从乡里逍遥,无拘无束,倒还清闲自在,偏做了太上皇,受了许多束缚,反比不得居乡时候,可以随游行,因此常提及故乡,有意东归。乡村风味原比皇都为胜,可惜俗子凡夫,未能解此!高祖略有所闻,且见太公多虑少乐,也已瞧透三分,乃使巧匠吴宽,驰往丰邑,把故乡的田园屋宇,绘成图样,携入洛阳,就择栎阳附近的骊邑地方,照样建筑。竹篱茅舍,容易告成。复由丰邑召入许多老,及孺若人,散居是地,乃请太上皇暇时往游,与老等列坐谈心,不拘礼节,太上皇才得言笑自如,易愁为乐。这也未始非曲剔瞒心,才有此举呢。不没孝思。高祖又名骊邑为新丰,垂为纪念。事且慢表。

且说高祖既安顿了太上皇,复想到一班功臣,举止西豪,全然没有礼法,起初是嫉秦苛,改从简易,不料删繁就简,反生许多弊端,有功诸将,任意行,往往入宫宴会,喧语一堂,此夸彼竞,张大己功,甚至醉起舞,大呼大,拔剑击柱,闹得不成样子。似此蛮举,若再不加止,朝廷将作吵闹场,如何是好!可巧有个薛人叔孙通,是秦朝博士出,辗转归汉,仍为博士,号稷嗣君。平时素务揣,能伺人主喜怒,遂乘间入见:“儒生难与取,可与守成,现在天下已定,朝仪不可不肃,臣愿往鲁征集儒生,及臣所有的子,并至都中,讲习朝仪。”高祖:“朝仪要改定,但恐礼繁难行。”叔孙通:“臣闻五帝不同乐,三王不同礼,务在因时制宜,方可用。

今请略采古礼,与秦仪制,折中酌定,想不至繁缛难行了。”高祖:“汝且去试办,总容易举行,好定夺。”

通受命而出,当即启行至鲁,招集了二三十个儒生,嘱使随行入都,共定朝仪。各儒生乐得攀援,情愿相随,独有两生不肯同行,且当面嘲笑:“公事秦,继事楚,复事汉,历事数主,想都是曲意奉承,才得这般宠贵。今天下西定,未尽葬,伤未尽复,乃遽兴礼乐,谈何容易!古来圣帝明王,必先积德百年,然礼乐可兴,公不过借此献谀罢了。我两人岂肯学公,请公速行,毋得污我!”可谓庸中佼佼。叔孙通被他一嘲,强颜为笑:“汝两人不知世务,真是鄙儒。”乃随他自,但与愿行诸儒生,返回原路。又从薛地招呼子百余人,同至栎阳,先将朝仪大略,公同商定,逐条开明。嗣且实地练习,往就郊外旷地,拣一宽敞场所,与众演礼。惟因朝仪本旨,是在朝上举行,理应由侍臣到场,自学习,方免错误,乃奏闻高祖,请选左右文吏若名,至演礼场观习仪文。

高祖当然依言,即派文吏数十人,随通去。大众到了郊外,已有人在场铺设,竖着许多竹竿,当做位置的标准,又用线搓成绳索,横缚竹竿上面,就彼接此,分划地位,再把剪下的茅草,缚成束,一束一束的植立起来,或在上面,或在下面,作为尊卑高下的次序。这个名目,可蕞习仪。布置已定,然使侍臣儒生子等,权充文武百官,及卫士兵,依着草定的仪注,逐条演习,应趋即趋,应立即立,应,应退即退,周旋有序,作有规,好容易习了月余,方觉演熟。当由叔孙通入朝,请高祖出一观,高祖即往视,但见诸人演习的礼仪,无非是尊君抑臣,上宽下严。两语括尽。欣然语通:“我能为此,尽可照行。”语罢回宫,又颁诏群臣,令各赴演礼场观礼,准于次年岁首举行。

未几已秋尽冬来,例当改岁,仍沿秦制。巧值萧何驰奏到来,报称乐宫告成。乐宫就是秦朝的兴乐宫,萧何监工修筑,已经告竣。高祖正好凑,遂至乐宫过年。未几为汉朝七年元旦,各国诸侯王与大小文武百官,均诣新宫朝贺。天微明,有谒者官名见。待着,见了诸侯群臣,当即依次引入,序立东西两阶。殿中早陈列仪仗,非常森严。卫官张旗,郎中执戟,左右分站,陛对楹。大行官名。肃立殿旁,计有九人,职司传命,恩咐宾客。待至高祖乘辇出来,卫官郎中,声传警,纠饬百官。高祖徐徐下辇,南面升坐,方由大行传呼出来,令诸侯王丞相列侯以下,逐班见。诸侯王丞相列侯等,趋跄入殿,一一拜贺。高祖不过略略欠算答礼,大行复传语平,大众才敢起趋退,仍归位次站立。

于是分排筵宴,称为法酒。高祖就案宴饮,余人分席侍宴,旁立御史数人,注意监察,众皆屈俯首,莫敢失仪,并且不敢擅饮,须按着尊卑次第,捧觞上寿,然方得各饮数巵。酒至九巡,谒者挂看请罢席,偶有因醉忘情,略略欠被御史引去,不准再坐,因此盈廷肃静,与时宴会状,大不相同。及大众谢宴散归,高祖亦退入内廷,不由得大喜:“我今方知皇帝的尊贵了!”正是:

拔剑酣歌成往事,肃班就序睹新仪。

高祖既大喜过望,当然要重赏叔孙通。知通得何赏赐,且待下回再详。

功人功之喻,不为无见,但必譬诸将为马,亦未免拟于不。子舆氏谓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,高祖未能知此,徒以犬马视功臣,无乎沙中偶语,臣下不安,反侧者且四起也。况封同姓而忌异姓,全出私情,尊生而忘生,几亏子。绳以修齐治平之大法,有愧多矣,何足与语王者之礼乐平?叔孙通揣雪均貉起朝仪,徒以蕞从事,贻讥世;而高祖反喜出望外,叹为皇帝之贵,及今始知。夸外观而失真意,乌足制治?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,而名节独高千古也。

☆、第三十五回谋弑潘设弓单于,脱围赂遗番

(18 / 54)
六史:前汉演义

六史:前汉演义

作者:蔡东藩 类型:衍生同人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